3分快3|3分快3
3分快32024-03-07

3分快3

河南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本报记者 尹江勇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重点发力,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1月10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2022年我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25亿元,同比增长68%,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高位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

  “这项成绩的取得,是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推进科技成果从应用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有机衔接,不断增强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效能的生动实践成果。”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程艳告诉记者。

  实现这一新突破,首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过去的一年,省委、省政府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胆识狠抓科技创新,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科学谋划、强力推动,持续落实《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把《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意见》纳入全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予以实施,全面深化我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迈出了试点改革的坚定步伐,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我省财政、税务等部门与科技部门协同联动,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多策并举,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连上新台阶

  近几年,我省牢牢抓住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多策并举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成果供需对接,使科技成果转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提供源头供给。强力推动省实验室建设,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做优做强省农科院,创造一大批具有市场价值的高水平成果;凸显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主体作用,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986.4亿元,在全省占比持续保持在96%左右。

  ——坚持主副带动。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建立运营科技大市场、出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2022年,郑州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09.24亿元,占全省总成交额的49.7%;洛阳和南阳技术合同成交额也分别达到113.89亿元和108.39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4.8%和181%。

  ——坚持考核引导。2021年起我省将技术合同成交额列入地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了考核“指挥棒”作用。商丘、漯河、信阳三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实现大幅攀升,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是2020年的42倍、22倍、12倍。

  完善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再上新水平

  省科技厅副厅长何守法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总目标,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河南省成果转移转化效能。争取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协同、运行高效、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促成一大批科技成果在豫落地转化,力争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以每年15%以上比例增长,到“十四五”末期超过1500亿元。

  新闻1+1

  未来三年超千亿元支持1500家以上科技企业

  我省科技金融发展升级“新赛道”

  本报讯(记者 尹江勇王昺南)1月9日,记者从省科技厅与中原银行举行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获悉,未来三年,中原银行拟设立10家科技支行,重点支持1500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企业,累计提供各类金融支持1000亿元以上,这标志着我省科技金融发展进入新领域、新赛道。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双方将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培育、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特色科技支行打造、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化合作。

  签约仪式上,省科技厅与中原银行共同启动科创企业“创新积分贷”。根据签约协议,未来三年,双方还将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春晓行动”“千户展翼计划”和“招才引智计划”等。

  去年5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中原银行成功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并成立了一级部——科创双碳金融服务中心,统筹全行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制定、产品创设、业务推动、渠道搭建、服务支撑等工作。

  据介绍,近年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科技贷”业务,已累计支持科技企业2099家(次),实现放款116.89亿元,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科技金融品牌。

一览十年成就,这个展看点满满!******

  中新网北京10月15日电 (刘欢)近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展览全景式、多角度、沉浸式地展现了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成就与崭新面貌。

  展览设有序厅、中央综合展区、地方展区、展望展区、室外展区和互动展区6个展区,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6000多项展览要素。其中,中央综合展区以经济建设、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等为主题设置了12个单元,地方展区则有辽宁、浙江、湖北等地。

  展馆中,DF-26、DF-31AG等导弹武器模型纷纷亮相,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全球首款3kg负载高精度掌上六轴工业机器人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图为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在中央综合展区,首个单元“经济建设奋楫扬帆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展厅中央正是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

  巨轮上有七根立柱,做成风帆形状,用一组组数据展示了中国这十年的发展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

图为参观者在中国第一型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完全自主研制的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长江-1000”模型前驻足。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图为参观者在中国第一型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完全自主研制的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长江-1000”模型前驻足。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在巨轮两侧,还陈列着“复兴号”高速列车、工业制造器械、我国首个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等模型。

图为展区高速列车模型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展区高速列车模型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在“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单元展厅中,最令人瞩目的是12张选民证。

  据了解,这些选民证来源于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韩玉峰。从1953年到2021年、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如今他已89岁,参加了12次人大代表选举。

图为展区中中新社“习言道”融媒体栏目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展区中中新社“习言道”融媒体栏目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展览主要把咱们国家这十年的卓越成就展现给大家,科技、生态、扶贫......真的每一块都值得我们骄傲。”江西展区的讲解员徐晨颖说,自展览开幕,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

图为中央媒体特殊栏目、网站、融媒体平台,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中央媒体特殊栏目、网站、融媒体平台,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谢蓓是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国家级大型展览讲解工作。一个半月前,她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北展区的讲解员。为此,她搜集、学习了大量资料,“越了解,感受就越深刻,这十年发展真是太快了!”

  谢蓓向中新网表示,作为十年成就的见证者与讲述者,她感到很自豪。在学习和讲解过程中,战疫部分的故事最让谢蓓感动,观众也听得最认真。

  “了不起,真是英雄的城市!”她看到,人群中,有人竖起了大拇指。

  还有不少湖北老乡找到展区,见到谢蓓就高兴地说:“我就是湖北人,专门找过来的!”这时,她就会笑着说:“欢迎您回家!”

  有些游客,还会拉着谢蓓去看展区九省通渠的地图,“他们就指着地图说,‘我家就在这里’,有什么什么特产和特色,感觉特别亲切。”

图为中央综合展区第一单元展区观众在参观神舟十二号返回舱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图为中央综合展区第一单元展区参观者在参观神舟十二号返回舱 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

  在现场,一位展区工作人员正在视频电话中,给4岁的女儿介绍每个展区的内容,“你看,这就是你吃的大米,是辽宁的......”他告诉中新网,孩子远在家乡,他就用这种形式带她参观,“有些研究成果啊,以前只是听说过,现在都知道来自哪,怎么做出来的。”

  人来人往的展览现场,有一位78岁、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在一块12英寸大硅片前停留了许久。

  年轻时,他曾在电子管厂工作,“从前,咱们国家只能生产5公分大小的,后来是10公分,现在都能做出这么大尺寸的了,”他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感叹着,“这很难得的,应该好好和大家讲讲!”(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3分快3地图